学校首页

张青,方泽强:高校教师投入积极情感:利人利己

  • 2021.12.24
  • 本科职教

高校教师投入积极情感:利人利己

张青 方泽强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一种反映,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一般认为,情感的主观可感性决定了获得积极的情感反馈会对互动中双方的个人发展产生重要作用。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形态中,教师积极的情感投入是保证教育教学活动有质量发展的关键。现实中,高校师生关系从整体上看似乎丧失了“情感”互动与交流,高校教师积极的情感投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对策。

事实上,高校教师积极的情感投入是有意义的。从受教育者角度来说,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重要作用。我们观察,大学生接触的教师数量成倍增加,但获得的关注程度不仅没有增加,反倒减少,形成了一种“关注真空”现象。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一些教师认为大学生已经有独立学习与判断的能力,对教师赞同、认可等积极情感表达没有需求。而实际上,很多大学生并没有教师想象中的“独立”与“无需”。他们是需要教师赞同、认可等情感反馈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就指出,“情绪、情感是学知识、学道德这一过程能够运作的内在、核心的目标和机制”。不难发现,高校教师积极的情感投入会使这些“大孩子”感受到久违的来自师长的关心与爱护,从而增加师生之间的亲近感,让他们得到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其次,“以情传识”有利于学生深入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再次,师生互动与共情可以培育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与价值感。总之,教师积极的情感投入,有利于充分了解和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与质量。

从教育者角度来说,对教师自身发展也有重要作用。最近,中国教育报刊载了一篇题为《教育是母性的》的文章,文中指出,“热爱教育工作,但不意味着必须在工作中‘失掉自己’,教师在成全学生的过程,也是不断地建设自我、发展自我、成就自我的过程”。教师积极投入情感显然也是如此,既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也能促进自身发展。但有些教师意识不到这一点。举例来说,有些高校教师认为科研比教学更重要,因此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能使自身快速获益的科研当中,留给教学的时间、精力自然就变少,这是对学生情感投入的消极表现。他们没有意识到,若是脱离了最珍贵的研究对象——学生,教育研究之路可能就如“无根之花”,不能持久绚烂。反之,真诚、热情、负责的教学过程能得到学生积极的情感回馈,学生愿意和教师就学习、生活、教育等主题进行交流,教师做研究就会得到了真实、最新的第一手资料,其最终的研究成果就能兼具实践操作性和理论指导性。由此可见,对学生积极的情感投入是有利于高校教师发展的。

那么,高校教师投入积极情感的有哪些好建议?一是走向学生。主动向学生迈出互动、交流的第一步。绝大多数高校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知识的输出”,不注重互动。教师认为学生不愿意和自己互动交流,学生认为教师不屑于了解自己,两者都成为了“装在套子里的人”。即使当前师生关系平等的意识已深入人心,教师的传统权威依然在师生互动中发挥绝对主导作用。所以,教师首先要主动与学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积极的情感、态度,渲染课堂氛围,感染学生的学习情绪,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此外,仅仅依靠课堂交流也是不够的,还要通过课外的其它途径,比如参与各种团建活动,与学生打成一片,拉近距离,建立情感联系。二是善于用情。高校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海纳百川的情怀,准确把握这些来自天南海北、不同环境所塑造的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性,赞赏他们的优点、真诚地指出他们的缺点并提供有效的帮助;要尽力用自己学生时代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的“爱”去共情自己的学生的情感需求,使学生在课堂上和校园生活中都能感受到教师的温度;要有意识地塑造学生对生活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他们大学时代的“引路人”“陪伴者”。三是提高能力。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应具备“积极的情感投入+专业知识能力”的素质。积极的情感其实也来源于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能力的自信。如果一位教师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做“家底”,仅仅依靠“积极的情感投入”,那么,成为优秀教师就犹如“空中楼阁”。因此,高校教师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持续更新知识储备,增强教学能力,这样,积极的情感投入才具有厚实基础和不竭活力,从而使自己成为“才情双全”的教师。